提升高教公共性|4-2-1_1140424_為什麼我們需要生命教育?一場實踐的分享

  • 活動重點及目的:

  《為什麼我們需要生命教育?一場實踐的分享》邀請文藻外語大學副教授王志堅老師前來本校進行演講。王老師現任文藻外語大學歐洲研究所及吳甦樂教育中心副教授,長期致力於哲學、法學與全人教育的研究與實踐,他的專業涵蓋自然法理論、宗教與法律、人生哲學等領域,並積極推動生命教育,強調倫理思辨與實踐的重要性。將結合理論與實務,探討生命教育如何在現今社會發揮影響,並分享其在教育現場的實踐經驗,為聽眾提供深刻的啟發與省思。

0424活動1
  • 活動特色及執行情形:

  本次生命教育講座旨在呼應大學教育中的人本關懷與整合學習的重要性,透過講者對現代教育缺乏情意培養的反思,引導師生重新思考教育的核心價值。講者強調生命教育應貫穿通識與專業課程,並呼籲大學不僅是知識的集散地,更是整合個體經驗、情感與信念的平台,協助學生成為更完整的人。

特色包括:

  1. 多元教學策略運用:講者採用「覺察—反思—策略—行動」的螺旋式學習模型,透過影片觀賞、家庭訪談、校園尋寶遊戲等引導學生從生活中體驗價值觀,激發自主學習與內在覺察。
  2. 生活情境融入課堂:從求婚影片到家庭故事,講者引導學生探討人際關係、愛與承諾,連結真實生活與價值學習。
  3. 專業融合與趣味性兼具:透過動漫、音樂等吸引學生注意,兼顧課程的專業深度與生活應用。
  4. 跨領域合作實踐:講者與藝術、音樂等不同領域的教師合作,提升教學的多元性與學生的學習層次。
  5. 實務分享與反思:講者誠實分享計畫執行過程的挑戰與突破,展現教育現場的真實面貌與持續努力的精神。

內容重點:

  • 生命教育核心理念
    • 大學教育應培養學生整合知識與生命經驗的能力,而非僅重視知識堆疊。
    • 教育的目標是幫助學生成為完整的「生命體」,具備情感與人文關懷。
  • 當代人際關係挑戰
    • 社交媒體對青少年人際關係造成扭曲,導致「擁擠中的孤單」。
    • 青少年可能因接觸大量虛擬資訊而忽視真實情感與尊重。
    • 學生渴望連結,卻缺乏方法與勇氣,需要教育者引導。
  • 教學實作與策略
    • 教師設計家庭訪談、影片討論、校園活動等,激發學生反思並實踐生活中的倫理觀。
    • 鼓勵學生將課堂學習延伸至生活經驗,提升觀察與整合能力。
    • 強調「陪伴」與「連結」,在微小行動中建立學生對社會的同理心與責任感。
  • 教育者的信念與實踐
    • 教育應以人為本,關注學生整體發展。
    • 教師需持續學習與自我反思,與學生共同成長。
    • 教育價值不在於知識傳遞,而在於讓學生「因你而不同」。
0424活動2
  • 活動之量化指標:

本講座以本校教師為對象,報名人數:45人,參加人數37人,出席率達82%。

回收問卷 36份,滿意度:96%。

  • 具體檢討與建議:

1.很棒的分享

2.非常棒的演講

3.謝謝講座安排

4.生命教育在大學博雅教育很重要,不過我自己在思考這麼重要的教育,如果能往下推到高中或國中是不是更棒?

0424活動3
0424活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