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連結|3-5-3_1130918_陪伴失智症家庭就醫與照顧負荷訓練(SDGs 3、11、16)

目前社會上仍有超過半數以上的嚴重失智症個案是未被診斷出來的,要讓這些家庭能夠正式進入醫療體系的協助,仍有待宣導。

失智症的病程約8至10年,且在不可治癒的狀況下,照護者的壓力只會隨之變大。若照護者沒有能力尋找自身所需的資源,很可能令照護者負荷過大、影響身心靈的狀態,使生活失去掌握感。醫學生若能熟悉資源與就醫流程,將有助減輕照護負擔,提升實務應對力。

本次訓練課程分為四個主題進行:(一)失智症家庭面臨的挑戰(二)到醫院進行診斷的時機(三)失智症檢查的注意事項(四)與患者進行溝通的注意事項,希望能透過兩個小時的訓練,讓學生能更加站在失智症長者及家屬的立場思考,並且認識失智症的相關資源,在未來前往醫院進行陪診志工時,能迅速釐清失智症家庭的需要、為其提供資源及情緒的支持。

  • 失智症家庭面臨的挑戰:慈安老師先是放出了一張圖片,寫著一位疑似失智症患者家屬的自白,讓學生思考這個家庭正在或即將因應的問題。老師指出,目前社會上仍有超過半數以上的嚴重失智症個案是未被診斷出來的,要讓這些家庭能夠正式進入醫療體系的協助,仍有待宣導。接著,以故事作為媒介,老師針對故事中發生的所有異常狀況,介紹了失智症的十大警訊,讓學生們更加了解失智症患者可能表現出的樣態,同時也連結可以診斷失智症的兩大科別,使得學生對失智症有基礎認識。
  • 到醫院進行診斷的時機:老師利用前一主題的案例,引導學生思考為何家屬會對帶家人進行失智診斷感到恐懼。學生們回答了多種原因,像是沒時間、害怕異樣眼光、沒有病識感……等,老師也補充,家屬的抗拒反應也可能產生PTSD、悲傷五階段等過程。除此之外,家屬會決定要求診,多半是已經有出現安全問題、進過急診、曾住院或經過社區篩檢感覺不對勁。確診失智症需經歷多次回診,對於家屬也會造成龐大壓力。因此在見到失智症家庭時,除了患者以外,也要留意家屬的情緒反應,達到全家庭守護。
  • 失智症檢查的注意事項:失智症病程的進展多由患者所熟悉的事物而起,平時同住的家人會最了解發生了甚麼事情。因此在進行就診時,多會希望由最親近的家人陪同,才能更加全面掌握患者情況;同時也建議家屬在陪診時,可以回想近期出現異常的情況,對應到失智症的十大警訊,更能夠幫助下診斷。同時,因為失智症的診斷及維持都是漫長的旅程,因此也希望家庭成員們都能做好常進醫院回診的準備,並能夠配合治療。透過醫病的默契合作,才能讓失智症的病程維持甚至恢復。
  • 與患者進行溝通的注意事項:因為失智症的退化,在與患者進行溝通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1.患者的記憶提取速度較慢,需有耐心的等待患者回憶及回應、2.留意患者所服的藥物及交互作用是否影響患者、3.患者的感官、肢體敏銳度都會下降,需留意患者的動作防止受傷、4.患者的自我認同感可能較低,需透過正向關懷及鼓勵,促進患者的口語表達。

    最後,老師也利用「陪」、「帶」兩個字勉勵同學,希望同學們在未來若有機會到附醫進行陪診學習,能夠活用今日課程所學,為失智症家庭提供良好幫助。

Image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