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創新精進|1-6-4_1131212-1213_EPA工作坊(SDG3、4)

對應SDG3健康與福祉、SDG4優質教育,期望提升「跨領域」及「問題解決」關鍵能力。

一、活動重點及目的:
  本計畫已執行二年,初期邀請醫檢學會制訂EPA小組成員及臨床檢驗科人員到校分享臨床醫檢教育的沿革及EPA評核系統發展,讓系上教師瞭解及嘗試導入。目前已有二門課程導入執行,過程中確有難處,但學生回饋良好。為了統整計畫執行成效及規劃未來計畫,邀請參與教師及臨床檢驗教學主導人員共同參與此工作坊。

主任開場
邱慧玲主任開場
演講分享
演講分享

二、活動特色及執行情形:
  工作坊一開始由部立彰化醫院檢驗科主任游雅言針對臨床醫檢教育的過去、現在及未來進行系統性介紹,並由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檢驗科謝明昌副主任、柯宜君品管教學組醫檢師、林秋華教學醫檢師分別就臨床能力多元評量的執行現況及未來發展進行詳細說明。後由本系邱慧玲系主任說明醫檢教育導入EPA評核系統建置之緣起,並請李瑤玲老師及賴雯玲老師分享臨床生理學實驗及臨床血液學實驗導入EPA評核的經驗。經驗分享期間,多位參與老師均有說明執行狀況、學生反應、以及遭遇困難等,也多獲得其他參與者的回饋及討論。最後由蔡蕙芳老師進行醫檢教育導入EPA評核經驗的總結。
  整體而言,執行成效與學生人數有極大相關性。如臨床血液學實驗EPA評核的部分,學生人數過多,考核時間太耗時,執行不易。臨床細胞遺傳學檢驗實驗EPA評核的部分,因學生人數較為恰當(20人左右),學生及老師的執行經驗均佳,較能提升學習成效,因此授課教師表示將會持續進行此評核系統。

討論
演講進行及與會老師討論
討論2
演講進行及與會老師討論

三、活動之質量化指標:
  參加人數 12 人。

四、具體檢討與建議:
  醫檢教育導入EPA評核系統對於學生臨床技能學習成效有極大助益,但執行難度及成效與學生人數極為相關,建議施行於小班教學的課程較為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