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連結|3-5-3_1130612_失智症經驗分享暨113年第一次成果發表(SDGs 3、11、16)

想像一位資優生,過著人生勝利組的生活。但是有一天,生活的點點滴滴變得模糊,工作因此中斷,進入一個不確定的未來……

   本次活動共分為兩大主軸:(一)失智症病友袁先生的生命故事分享;(二)113學年度高教深耕成果發表。透過袁先生親身經歷的分享,學生得以更貼近失智症者的日常,理解他們在生活中面臨的困境與應對方式;成果發表部分則鼓勵學生統整與反思本學期參與失智症識能相關活動的歷程,認識自身的成長與未來應用的可能性。


一、袁先生生命故事分享

本場生命故事分享採訪談式進行,由郭慈安老師提問、袁先生親自回應。袁先生原曾在中國創業有成,生活穩定,卻在某天突然認不得自己工作的環境,甚至走失、找不到家門。確診失智後返台,家人花了大量心力訓練他學會使用導航、迷路時的應變流程,協助他維持外出的自由與安全。

袁先生熱愛歌唱,在參與失智據點「清活小屋」的活動中,不僅積極參與,還常協助工作人員,如同「小隊長」一般;他亦持續維持運動習慣,展現樂觀與自律的生活態度。

此次分享中,袁先生的妻子也談及照顧歷程中的挑戰與智慧。例如:為協助袁先生辨識居家空間,初期使用「特定空間點燈」的提示法,讓他逐漸熟悉環境;針對物品收納,也與袁先生討論、設定固定擺放位置,以減少混亂與焦慮。學生們亦踴躍發問,如「是否曾忘記導航使用方式」,袁先生與妻子分享,雖偶有混淆,但因手機設有GPS與緊急聯繫機制,仍能及時處理。

這場演講讓學生真切看見失智症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努力與堅持,也透過照顧者視角理解背後的辛勞與應對策略,進一步增進同理與專業敏感度。


二、113學年度高教深耕成果發表

本次成果發表共有十多位學生參與,分別分享其在本學期參與失智症識能相關講座、實作活動或參訪的經驗與收穫。學生們不僅述說學習過程中的轉變與反思,也展現自身專業與失智症議題的連結與應用潛能。

其中一位語聽系學生分享,在參與活動後深刻體認到語言治療與失智症患者溝通障礙密切相關,也激發其未來朝此方向深耕與實踐的決心。另一位護理系同學則提到,透過實地參訪據點,對「以人為本」的照護理念有更深刻的體會。

現場也邀請護理系石芬芬老師與中山附醫失智共照中心的黃怡嘉個案管理師擔任評審,給予學生肯定與建議。兩位老師指出,未來成果發表可更強化回扣參與內容與實務反思的深度,並鼓勵學生在發表中融入多元觀點與個人專業連結,展現跨領域學習的價值。動機。在參加建置失智症研究暨共照中心2.0的一系列活動後,大家對於失智症有進一步的認識,在學習應用上也增加許多了解,更能結合學生們各自的專業領域,以自身專長應用於實務,打造失智友善的社會。

Line Album 20240612 成果發表 240827 2
Line Album 20240612 成果發表 240827 4
Line Album 20240612 成果發表 240827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