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創新精進| 1-5-2_1130529_醫社論壇—精障社群的康復與培力:會所模式在臺灣的實踐經驗(SDG3,10,16)

一、活動重點及目的:

透過介紹慈芳關懷中心,讓醫社系學生認識與了解「會所模式」如何實踐於精神障礙族群,接觸精神社會工作的多元樣貌。

二、活動特色及執行情形:

慈芳關懷中心侯玉珍主任介紹會所模式的緣起與歷史脈絡、會所模式的核心與特色、中心的人員培訓與組織運作、舉辦的抵抗污名展覽,並由慈芳關懷中心的一位會員來向同學分享個人故事與經歷,最後透過問答時間體同學解答疑問,令同學印象深刻。以下為詳細演講內容之紀錄:

(一)會所模式的核心

1.會員制(可以先體驗看看認識,若自願、想要與會所持續互動再成員永久會籍)→打破個管資源、不收轉接單

2.相信會員

3.會所模式在社區中的意義

(二)認識會所模式歷史

美國1940第二次世界大戰,把軍人送進療養院,後來-會談治療興起(心理諮商),並開始有病房治療及OT病房團體,病人希望能夠在院外也有作息調整團體,因此開始在院外聚會,聚會起初沒有固定據點、主題式對話,調整後改成:固定聚會、輪流當主席、每個月出版報紙(租屋、工作),聚會地點則從圖書館轉為家屬捐屋成立活泉之家。

(三)活泉之家的發展與影響

36條國際會所準則(隔兩年重新檢討),台灣於2005年開始有會所成立:真福之家(活泉之家前身、第一間)以及慈芳關懷中心(第二間)。

(四)台灣會所分佈

110年開始成立據點,114年目標為49間,現在目前有32間。

(五)慈芳工作日運作

與會員討論目標;透過職員與會員的討論進行外展訪視會員(醫院或家裡串門子做客)、外展其他會所、清潔工作認領、跳蚤市集(以物資買賣為媒介,與社區做朋友);串門子活動:傳遞日常關懷,不是只有病情變嚴重社工才會到家裡;臨終探視;將成果歸功於社群。

(六)過渡性就業

有別於庇護性、支持性、獨立性就業,能協助會員建立自信心,帶走成功的工作經驗。

三、活動之質量化指標:

(一)質化

  1. 三位講者都很棒、很幽默。
  2. 以會員親自分享故事的演講的方式很有趣。
  3. 能夠以貼近的方式了解原本不熟悉的會所模式,也更認識精神障礙族群了。

(二)量化

參加人數 48 人,回收問卷: 34 份,參與滿意度 94  %。

1130529 1

醫社系吳慧卿主任介紹講者來賓

1130529 2

醫社系吳慧卿主任頒發感謝狀予講者來賓

1130529 3

講者介紹慈芳關懷中心

1130529 4

慈芳關懷中心會員分享個人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