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醫學大學高教深耕課程類型說明

(2024/07/04)

113學年度 中山醫學大學高教深耕課程類型說明


課程類型/目的/定義


深碗課程
鼓勵各學系(以下簡稱開課單位)厚實課程訓練並力求專精而深研的課程規劃,以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精神,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能力,達成教師有效教學。
課程型式:在課程中增加非講授形式之學習內容,規劃不同形式的師生互動課程進行方式,例如專題式討論、主題式報告、案例研究分析、實作、展演、互動學習或情境式教學等,可引導學生反思、表達並強化主動學習態度。 開課單位於原有課程學分外,增加的選修學分且非講習之課程,具體產出成果如:主題專案報告、公開發表活動、展出實作作品,輔導學生參加校外競賽、展演等學生需額外花費時間,且可提出具體成果之課程內容,以增加學生深度思考及活用所學知識。


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專題研習,專題式學習
學生藉由主動參與真實世界相關、對個人有意義的專題,在過程中獲取相關的知識與技能,而其最終的解決方案則充滿了各種未知的可能。
專題六大元素 1. 知識的挑戰與成就 2. 連結真實 3. 公開發表 4. 團隊協作 5. 專案管理技能 6. 反思學習

問題導向學習課程 (PBL: Problem)
為鼓勵本校師生有別於傳統式學習,以自主學習法代替被動教學法,將問題解決導向教學法導入專業屬性適合的課程,提供學生多元學習模式。
依各課程專業領域屬性及問題導向教學法運作目標進行課程規劃,應依照課程目標與課程能力指標設計開放性的真實情境問題,並將課程評分標準(非 PBL 及 PBL 如何評分及佔比) 明定於課程大綱中。


社會實踐課程
為實現多元彈性教學目標,創新學習模式,深化大學地方連結,鼓勵師生將教學課程、專業知識與研究成果帶入地方,結合各方資源實踐社會責任,亦讓知識得以貼近生活經驗,透過觀察、互動、實踐、反思等歷程,提升學生學習興趣與成效,同時培養學生人文關懷、社會參與、自主學習、跨領域、問題解決等能力。以申請人之專業領域課程為基準,進行社會實踐,場域需與申請人之專業領域課程內容相關。 2. 需於計畫期程內辦理「社會實踐課程活動」,應避免流於以旅遊玩樂性質為主之活動。而社會實踐則是一種能展現社會影響力的創新過程,因此參與同學必須要能夠提出一套論述來陳述自身社會實踐的理念、過程與反思,因此是一種社會創新論述的建構與傳播過程。 3. 社會實踐場域需以中山醫學大學為起點,並以學習領域為中心,把握由近至遠之原則,須考量師生安全,避免前往危險區域。每場活動需撰寫活動紀錄、心得感想、簽到及拍照,若有課程或活動講義請附於成果報告書中。 4. 可以依據「專業社會介入」、「公民意識培育」、「大學社會責任」、「真實問題解決」、「多元跨界創新」等五項指標來進行評估,此五項指標也將會成為後續評估是否達成修課成效的基本效標。


翻轉課程

為發展多元彈性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學習素養,鼓勵教師提供合適且多樣化的學習教材,並以適切的翻轉策略引導學生自我學習,以更有效益的方式運用課堂時間,促進學生進一步參與課堂活動,討論、分享、設計、實作、實驗、思考、解釋、綜合等,使學生主動地了解、探索問題及深入思考、解決問題等,以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強化自主學習態度,並達到有效的師生雙向溝通教學。
執行教師須規劃提供學生相關自主學習教材,例如:翻轉教學影片、期刊文章、書籍、實務報告、探究實作等,讓學生在進入教室前先行閱讀或觀看、進行記憶與理解層面的學習行為,再將有限的課堂時間用於練習、問題解決或討論等教學互動,學習應用、分析與評鑑層面的能力。


磨課師課程
磨課師(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是近年來開始在全球盛行的線上學習模式,磨課師就是無論何時何地,任何身份的網路使用者都可以參與的一種無所不在的學習模式,藉由網路科技,學習者們將可透過網路與教師、助教討論,每週的作業都可以即時得到回饋,也可以依自己需求,與課程中的同儕合作學習。
每一教學單元影片長度以 5 至 15 分鐘為宜,提供一個完整的學習概念並具備足以供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功能,須真人錄影,不得以隨堂錄影畫面取代。教師可優先申請使用校內虛擬攝影棚,業務單位協助拍攝教學影片並協助指導學生進行前置作業及影片後製事宜。


資訊科技應用課程
隨著近年人工智慧、雲端運算、物聯網與元宇宙等科技蓬勃發展,在能力上應培養學生具備資訊科技能力以面對未來世界,本計畫鼓勵教學過程結合系所專業與資訊科技,培養學生運用資訊與善用科技,透過蒐集、理解、分析、規劃與問題解決進行學習,並且養成能積極、負責且安全使用資訊科技的態度,成為未來世界的數位公民。
由本校教師依據專業領域課程融入資訊科技,提具資訊科技應用課程申請書(包含課程大綱及經費規畫表),教師須於原課程大綱中規劃 3 週課程內含資訊科技實質內容之運用,培養學生運用資訊與善用科技,透過蒐集、理解、分析、規劃與問題解決進行學習。

例如: AI/VR/AR 教學應用– 依現有專業領域課程分析其教學特色並將AI、VR、AR 技術融入課程教學,提升教學品質及落實教學創新,包括: AI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VR 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AR 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針對 AI/VR/AR 融入教學之需求,申請教師可邀請具備 AI/VR/AR 領域專長之校內外教師或業界專家共同規劃課程內容及教材,設計具跨領域創新性內容之整合課程,製作 AI/VR/AR 教材/軟體,並於學期開設課程,將 AI/VR/AR 教材/軟體融入。


增能輔導型實作課程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類專業證照考試及校外各項競賽活動累積實作經驗。教師在課程中融入實作,透過師生共學方式進行計畫性的學習,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加未來就業競爭力。於計畫期程內辦理3- 6 場(含)以上之講習、討論活動(不含考照或競賽當日),第 1 場活動必須在申請本案的課程內,由任課教師融入有關輔導考照/輔導競賽的分析說明、對未來升學或求職的加值效益、提供學生多元自主學習的管道與資源,並鼓勵學生參與考照或競賽。每場需撰寫輔導紀錄,含:活動紀錄、活動照片及簽到表,若有活動講義請附於成果報告書中。


實作導向業師共時授課
(一)為促進學生實務技能運用能力並開闢多元視野、拓展專任教師掌握產業發展趨勢並融入課程設計與教學革新,有效將學術理論與實務技術結合,引進業界專家共時授課。 (二)為增進學生跨領域能力,鼓勵教師開設專業課程融入跨學科教育,培養學生動手實做、發明創新、資訊科技及人文關懷等兼備的綜合素養,依課程設計聘請不同領域之業界專家或學者共時授課。 (三)為提升專業知識和多元文化學習,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發展國際教育課程,依課程規劃邀請國外學者(線上同步)共時授課,以開拓學生國際視野,並增強國際化溝通能力。申請實作導向業界專家共時授課之課程,以「教學單位」所開設具「專業特色」及「產業發展需求」之課程為主。 2. 共時授課內容必須由業師在課堂中帶領學生實務操作、實際演練指導為主。


融入 STEAM 導向跨領域課程
跨領域的專業技能是未來職場持續保有競爭力的重要元素,為提升學生跨領域能力,鼓勵教師開設課程融入 STEAM教育,培養學生動手實做、發明創新、資訊科技及人文關懷等兼備的綜合素養。執行教師須於實體課程內至少安排 2~4 週以上與 STEAM(Science 科學、Technology科技、Engineering 工程、Art 藝術、Mathematics 數學)相關的跨領域學習活動,或邀請與主授教師不同領域(須不同系所,研究/專長不同)之校內、外學者、業界專家合作規劃具跨領域課程內容並共時授課至多 9 節課。 2. 配合上述課程安排,須同時設計相關檢核方式以瞭解與評估學生於融入 STEAM 導向的跨領域課程中,其學習狀態是否具有學習成效,如安排作業、形成性評量或其他可具體評量學生學習成效之教學策略與方法。


國外學者線上共授教學計畫
此計畫乃以提升專業知識、多元文化學習、國際交流合作為主題的國際線上共授教學,鼓勵教師邀請國外學者進行線上同步外語教學,發展國際教育課程。由專任教師與國外學者共同規劃將專業知識、多元文化學習、國際交流合作等主題,以外語訓練方式融入課程,提供學生多元學習機會。 2. 任課教師須於原課程大綱中規劃 4-6 節課程,並與國外學者討論共授教學之內容及學生端之檢核方式。


境外移地教學
為鼓勵本校學生拓展國際視野、擴大學習場域及強化國際學術交流,教師將課程帶至國際,引領學生融入當地生活,真實地體驗不同文化之差異;並透過海外國際學術研究交流之機會,培養學生外語聽說讀寫等能力,使學生不僅能夠體驗到異國多元學習及文化特色增進國際視野與移動力,更有助於本校教學成果之推廣。境外移地教學每團以本校專任教師 1 名為原則,參與學生以 10 人以上為原則;教師應對課程內參與學生成員進行適度甄選。 2. 課程須有具體展現學習成果之產出,形式可包含發展教材、開發評量工具、發表教學實踐著作等。


增能輔導型實作課程
(一)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類專業證照考試及校外各項競賽活動累積實作經驗。 (二) 教師在課程中融入實作,透過師生共學方式進行計畫性的學習,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加未來就業競爭力。
於計畫期程內辦理 6 場(含)以上之講習、討論活動(不含考照或競賽當日),第 1 場活動必須在申請本案的課程內,由任課教師融入有關輔導考照/輔導競賽的分析說明、對未來升學或求職的加值效益、提供學生多元自主學習的管道與資源,並鼓勵學生參與考照或競賽。


產業實務人才培育方案
為協助學生強化實務職能,補足國內重點產業人才缺口,勞動部積極推動「大專青年預聘計畫」,並邀請教育部及經濟部跨部會合作,期望連結重點產業企業共同建構教育培訓與職場接軌機制,有效提升大專青年就業力,使整體產業發展及人力資源永續經營及正向循環。(一) 教師端: 1. 鼓勵教師參加產業/企業舉辦的實務訓練課程、研習,並能將產業實務知識融入課程內容及教學教材,進而開設相關專業實務課程。 2. 補助教師參加勞動部、經濟部等單位舉辦之職能鑑定認證相關訓練課程,例如:經濟部 產業人才能力鑑定(iPAS)認證課程、勞動部職能導向課程品質(iCAP)認證課程等。 3. 教師接洽/媒合該學系學生畢業後可能求職就業的產業/企業,促進產學合作機會,例如:學生實習機會、簽訂合作意向書等。 (二) 學生端: 1. 鼓勵教師帶領學生赴企業參訪研習,了解企業實際工作內容,為未來成立產業實務人才培育專班之甄選學生作業做前置準備。 (三) 課程端: 1. 支持學系針對系課程架構、系核心能力、課程內容盤點與調整、專班課程發展與討論等內容辦理相關會議,邀請專家學者提供諮詢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