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動重點及目的:
本次演講將透過講師的實務經驗分享,讓同學們瞭解治療工作中常見的家長樣態,以及執行治療業務時,可能帶來的困難;並透過理論與個案的呈現,在講師跟同學進行口頭互動和交流的過程中,激盪出不同面向的看法,引發更深層次的思考,以達到提升世界觀、價值觀與生命觀之目的,並有助於同學們在品德、品質與品味的昇華。
二、活動特色及執行情形:
● 前導介紹:
A. 兒童心理衡鑑與治療的目的
B. 衡鑑情境與治療情境
→診斷是一種創傷,父母要花力氣跟時間讓自己穩定。
→大量的衡鑑,培養快速評估孩子的能力,對於與家長工作是很好的基石。
● 治療工作的實務經驗
A. 治療工作常見的家長主訴樣態
B. 治療中的困難
→再怎麼樣恐龍或難搞的家長,都會渴望與小孩有所連結,這就是很好工作的地方。
→心理師是對「需要」去工作,心理師自己的感受很重要。
● 講師個人經驗與思考的分享
A. 思考家長帶來的問題
B. 如何協助家長打造高品質親子關係
→家長可以去講他想講的東西,我用我的理解跟知識去回應。
→穩住自己:好好地聽(瞭解家長所要的)、好好地說(好好回應家長想要的)。
三、活動之質量化指標:
1.量化指標:
參加人數45 人。整體滿意度92%。
2.參與者回饋:
(A)醫社系某同學
然不是心理系同學,但可以發現有許多觀點與自身本科系專業相關,也可以從大家與講師的分享中,讓我有更大不同面向的思考角度去看待問題。
(B)心理四羅同學
親職溝通的第一步不是急著治療小孩,而是需要讓家長願意相信心理治療是有效的,這樣才有機會讓家長願意帶小孩來做治療。
(C)鄧同學
價值觀是會代代相傳的,觀察父母或觀察孩子的依附狀態、反應,可以大概知道整個家庭的狀況。覺察自己、擁有自己的思考成了很重要的課題。


講師結合心理學理論與實務,分享兒童治療經驗會談時要看三個地方:看自己、看別人、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