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動重點及目的:
為培養大一學生能學習觀察、評估、同理心與醫病關係建立之技巧,以利發展專業評估技能,因此在課堂理論講述之外,透過到社區復健中心與病患實際接觸與模擬評估,學習由觀察發展同理心,進而能透過會談進行評估,逐步建立評估的能力,進而能在大二級大三使用專業評估工具進行評估。
二、活動特色及執行情形:
- 臨床場域:未能讓學生有具真實性的模擬經驗,本次活動特定至學校鄰近之社區復健中心,透過親自走訪個案所處環境,了解個案周遭人事物,進而能同理個案,建構合適的會談內容,並能透過會談評估個案問題。
- 學習工具:本次活動以設計思考作為學習工具,引導學生學習同理,透過觀察與互動,逐步分析個案問題與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 臨床講師:本次活動特聘請慷欣社區復健中心三位治療師進行教學,由一位臨床講師大配一位個案,分組帶領同學了解個案的所處的社會環境與物理環境。
三、活動成果:
參加學生 29 人,參與滿意度 100 %,整體滿意度李克特5點量表: 4.46,根據本活動經驗,檢視可進步的地方:
- 本次所選場地為精神復健機構之社區復健中心,活動安排在社區復健中心正常運作的情境中,因此活動時同時有社區復健中心的產業治療在進行,而且有其他社區學園的走動與講話聲音。有同學反應「個案講話不大聲,還有帶假牙,但環境有點吵雜,聽得蠻吃力的」,學生對於進入場域中真實性的情境與預期不符,感覺有些不滿意,然而,本次主題為同理心,學生應要由個案立場理解個案在此情境中也有其困難與感受。此部分可能在行前老師應再多做說明,或者在下次的教學,應篩選個案製作能讓學生專注投入的個案影片,讓學生能結構化的學習同理心。
- 活動安排三小時,但學生覺得時間太短了,希望能有更長時間好好在社區觀察。在一般課程進行時間,長時間進行場域學習的確會受到排課限制,或許可以將活動改為周末進行,讓學生有充分時間學習與發現問題。

老師隨側指導

其產業治療工作內容(包火種)

去走看社區周遭常去的地方

基本的會談與觀察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