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教公共性|4-2-2_1140523_國家生育統計中的性別圖景講座(SDG5)

  • 活動重點及目的:

  本場講座聚焦於「性別與健康研究的盲點與創新」,由長期關注性別議題的學者吳嘉苓教授(台灣大學社會學系主任/教授)主講,目的是揭示在醫學、科技與社會政策中因性別偏見所造成的研究與統計缺陷,並探討如何透過性別化創新與資料平權,建立更具包容性與準確性的知識體系。活動旨在提升大眾及研究者對性別議題的敏感度,促使政策與研究設計能兼顧男性、女性、跨性別與不同性傾向者的經驗與需求。

1
  • 活動特色及執行情形:

    講座內容兼具深度與廣度,涵蓋醫學臨床實驗、AI 科技發展、人工生殖法律限制及人口統計制度等多元領域。講者以具體研究案例說明性別在數據與設計中的盲點,並提出具建設性的改進方向,例如歐盟要求臨床實驗樣本需反映實際性別比例,或AI開發中需納入族群與性別多樣性資料來源等。此外,講者還介紹了「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的推動行動,展現性別研究如何結合公民參與與政策倡議。吳教授演講的內容結構清晰,案例引人入勝,帶動現場聽眾積極思辨,達成教育與倡議的雙重成效。

3

內容重點:

吳教授首先指出,性別在健康研究中常被視為「理所當然」,導致忽略。例如骨質疏鬆被過度與女性連結,反而使男性患者被低估風險;而心臟病臨床試驗多以男性為主,可能導致對女性病徵的誤判。講者強調,性別研究應關注所有性別群體的健康,而非侷限於某一性別。

   吳教授接著探討人工智慧中的性別與族群偏見。以人臉辨識技術為例,膚色較深的女性準確率明顯低於白人男性,顯示訓練樣本嚴重失衡。有研究以國會議員照片作為多樣樣本,有效改善辨識準確度。進一步延伸至跨性別者面臨的辨識困難,講者分享因荷爾蒙改變導致AI辨識失敗的案例,提出應改以眼周特徵辨識並納入跨性別樣本的建議。

    在生育研究方面,吳教授指出台灣統計制度長期忽略男性角色。舉例而言,出生登記表格詳細記錄產婦資料,卻極少記錄父親資訊,也未設計能呈現男性首次當父親年齡的統計方法。即便同志婚姻合法化,統計表格仍未設計適用女性配偶欄位,造成性別與多元家庭類型的排除。講者主張應改革統計制度,如新增產婦配偶性別欄、男性生育次數登記欄,並呈現雙方數據。

    此外,吳教授透過「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的實務推動,說明男性在孕產歷程中不應只是旁觀者。例如鼓勵參與「產前教室」、使用產球幫助孕婦舒緩不適,並製作影片宣導「神隊友」觀念,促進男性對女性身體變化的理解與支持。

    最後,講者提出「預想勞動」與「數據女性主義」概念,批判目前人工生殖統計未納入單身女性、同志伴侶與海外生育者,忽略其生育投入與實際經驗,並呼籲建立更具包容性的資料制度與研究設計。

2
  • 活動之量質化指標:

【量化指標】

(一)教師:參加人17人。回收問卷 17 份,滿意度:95%

(二)職員:參加人數32人。回收問卷32份,滿意度:93%

【具體檢討與建議】

  • 繼續辦理
  • 性別與科技方面研究發現
  • 很棒,辛苦了
  • 受益良多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