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創新精進|1-2-3_1140423_【醫學人文講座二十一】:可解釋AI在醫學教育中的應用(SDG4)

對應SDG4優質教育,期望提升學生「資訊科技」、「人文關懷」及「跨領域」關鍵能力。

一、活動重點及目的:
  隨著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技術的迅速發展,醫學教育也正面臨一場深刻的轉變。本講座將介紹AI在醫學教育中的最新應用與發展趨勢,涵蓋從智慧教材、模擬教學、臨床決策支援到學生學習成效分析的多元面向。

二、活動特色及執行情形:
  本場講座由聯新醫院副院長,蔡淳娟醫師主講,核心聚焦於虛擬科技(V-DxM)在臨床教育中所扮演的新興角色,並以醫學教育的結構性挑戰為出發點,探討如何透過科技補足臨床現場訓練的侷限,創造具實效、可擴展、且符合評量需求的教學場景。講座首先指出,在當前醫學教育體系中,臨床技能訓練面臨三重壓力:高成本、高人力需求與有限的教學場域。傳統模擬訓練(特別是高擬真模擬)雖然重現了臨床環境的形體真實性,但未必能有效達成學習目標。相較之下,「心理層次的擬真」(authenticity)更強調學習者對於技能應用脈絡的體認與內化,才是醫學教育設計的核心。
  在此基礎上,蔡醫師介紹了V-DxM虛擬診療訓練系統,此系統結合虛擬實境、AI大型語言模型(如ChatGPT)、高互動性的虛擬病人與情境任務,不僅重構出近真實的診療環境,也讓教學能夠跨越時間與空間的限制,有效補足實際見習中「無法遇見的情境」。

04蔡淳娟醫師演講
蔡淳娟醫師演講
03與會者聆聽
與會者認真聆聽


  講座中的一大重點是「診療決策能力」(clinical reasoning)的培養——這不僅是醫療品質與病人安全的關鍵,也正是傳統教學最難有效培養的核心能力。透過VP-PBL(虛擬病人問題導向學習)與以症狀為基礎的推理模組(a3P架構),學員在探索疾病的過程中,能逐步發展出整合性與跨科別的診斷策略,並以第一人稱參與者的角色,強化臨床思維與自主學習能力。
此外,講座亦強調數位教學工具的三大成功要素:社群學習(團隊合作與同儕激勵)、智慧協作(運用AI生成與思辨能力)、延遲回饋(讓學習者有思考與探索的空間後再給予專家解析與答案)。這樣的策略設計有助於深化臨床知識,也符合成人學習與經驗建構的理論基礎。
  最終,V-DxM不僅是一套工具或平台,更是一種重新思考「教與學」關係的教育觀。它強調「讓學生喜歡、想學、能用」的教學精神,也展現出臺灣在虛擬醫學教育上的實踐能量與國際競爭力。

三、活動之質量化指標:
  參加人數 60人,參與滿意度93 %。

02參與者會後的提問
01致贈感謝狀與紀念品

四、具體檢討與建議:
1、 吸收到很多新的資訊
2、 幫助我思考如何在教學設計上融入科技的使用
3、 讓我重新思考科技與AI在教學上扮演的角色與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