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創新精進|1-2-3_1140327_【醫學人文講座二十】:拒絕無效醫療,幸福告別(SDG4)

對應SDG4優質教育,期望提升學生「人文關懷」及「跨領域」關鍵能力。

一、活動重點及目的:
  本此演講邀請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畢柳鶯醫師進行分享,聚焦探討醫療與臨終照護的議題,特別強調自然善終的重要性。內容涵蓋無效醫療的影響、現代醫療科技對死亡過程的改變,以及如何透過「自主斷食」來達成尊嚴死亡。簡報也討論了安寧療護與法律依據,並分享在宅善終的實踐案例,幫助人們在面對生命終點時做出自主且有尊嚴的選擇。

二、活動特色及執行情形:
  現今的醫療體系與文化,長期以來將「救命」視為最高使命,卻忽略了「死亡」作為人生最終一站的尊嚴與品質。醫學教育鮮少教導醫學生如何面對死亡,結果是臨終患者與家屬,在醫療選擇上往往缺乏資訊與準備,導致無效醫療的濫用與病人尊嚴的喪失。

畢柳鶯醫師演講
畢柳鶯醫師演講
與會者聆聽演講
與會者聆聽演講


  在臨床經驗中,我們常看到高齡失能或罹患重病的病患,在生命末期出現食慾減退、血壓降低、意識模糊等自然臨終徵兆時,仍被送入醫院接受點滴、鼻胃管灌食甚至插管急救。這些醫療手段非但無助於改善病情,反而加重病患的痛苦,讓原本應該平靜的生命終章,變得殘酷與無尊嚴。
  我們應該重新思考,「自然死」是否才是病人在生命最後階段最溫柔的選擇?相較於依賴醫療機器延長生理指數的「醫療死」,自然死強調的是接納死亡、減少侵入性處置,讓病患在熟悉的家中、摯愛的陪伴下,走得安詳、自在。無效醫療的問題,其根源不僅在於醫療技術的進步與健保制度的誘因,更來自社會文化對死亡的恐懼與否認。自1960年代以來,隨著心肺復甦術、鼻胃管、洗腎等醫療技術普及,死亡的面貌逐漸從自然走向人為。1995年台灣全民健保實施後,「延長生命」往往成為醫療評價的標準,但我們必須警覺:「延長死亡」並不等於「拯救生命」。
  「斷食善終」是一種近年逐漸被理解與接受的自然善終方式。它不是自殺,也不是放棄,而是一種對病患苦痛的慈悲選擇,讓他們有尊嚴地走完人生。多個案例顯示,斷食過程中,病患不僅痛苦感降低,反而出現情緒安定、睡眠改善、痰液減少等現象。這也說明了在末期階段,減少侵入性餵食與積極治療,反而更能提供舒適與平靜。所謂「善終」,不僅是指身體的安詳離世,更包含心靈的準備與社會連結的完整:病人知道自己將死,能坦然接受,在熟悉環境中、親人陪伴下完成告別與心願,並於減痛與舒適照護中,靜靜地道謝、道愛、道別。這不只是病人的權利,也是家屬與社會應當提供的支持。斷食善終有其法律與倫理基礎。病人有自主決定是否接受醫療與飲食的基本人權;若病人無法決策,家屬也有權基於病人最佳利益,拒絕無效的維生治療。這不是餓死,而是一種「不再強迫灌食、不再延長痛苦」的決定,是現代醫療人道精神的實踐。
  當醫界逐漸開始面對死亡、理解死亡、尊重死亡,我們也將走向一個不再逃避、而是以愛與智慧陪伴病人善終的社會。死亡不是失敗,而是人生自然的完成。唯有在宅善終,才能讓人們在最熟悉的地方、最愛的親人懷中,安心告別,圓滿離去。

參與者會後的提問
參與者會後提問
致贈感謝狀與紀念品1
致贈感謝狀及紀念品

三、活動之質量化指標:
參加人數 70人,參與滿意度95%。

四、具體檢討與建議:

  • 拒絕無效醫療聽起課很震揻,希望多舉辦相關課程。
  • 希望可以再聽到畢醫生的演講
  • 很棒的一場演講,放手是一種善待生命
  • 收穫很多,希望有機會可以再邀請畢院長再次演講
  • 讓死亡的議題不再是隱藏的議題,而是有辦法可循讓親人能好好走完最後的人生。
  • 用心準備的課程 非常感謝主辦單位跟演講者,希望還能有相關議題課程續辦
  • 很有意義的演講,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