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應SDG4優質教育,期望提升學生「人文關懷」及「跨領域」關鍵能力。
一、活動重點及目的:
本次講座,聚焦探討醫學自古至今在多元文化、宗教、科學與社會因素的交織下,如何逐步發展並轉化為今日的醫療體系,同時反思這種混融與過渡性對人類健康與社會發展所帶來的啟示與挑戰。
二、活動特色及執行情形:
本次演講邀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雷祥麟所長蒞臨分享,雷所長專長於傳統醫療與公共衛生史(近代中國與台灣)、科學史與身體史,以及科技與社會研究。他擁有芝加哥大學化學碩士(1996)及科學史博士(1999)學位,並曾獲得多項國際學術榮譽,包括美國醫學史學會的 William Welch Medal、科技部傑出研究獎及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等。他的研究對東亞科學、技術與醫療史領域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這場演講中,講者深入探討了歷史上對於中醫的批判,以及近代以來「中醫是否科學?」的爭論。特別是在十九世紀以後,隨著西方科學與現代醫學的傳入,中醫開始面臨「科學化」與「存廢」的激烈討論。許多知識分子與醫學專家質疑中醫的科學性,甚至主張應該徹底廢除中醫,將其視為落後於時代、不符合科學標準的舊習。


傅斯年是二十世紀中國學術界的重要人物,他的言論充分展現了當時對中醫的極端批評。他曾公開表示:「我是寧死不請教中醫的,因為我覺得若不如此,便對不住我所受的教育。」在他的觀點中,中醫不僅與現代科學無法相容,甚至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障礙。他認為,中醫與西醫之爭是一個令人羞恥的現象,顯示中國尚未真正擺脫「中世紀的階段」。傅斯年這種激烈的批判,反映了當時部分學者對於科學與現代性的極端信仰,認為科學才是唯一的真理,而中醫應該被徹底淘汰。
在民國時期,關於「中醫是否應該科學化」的討論達到了高峰,學界出現了三種主要立場:
- 中醫不需要科學化——這一派認為,中醫本身擁有完整的理論體系,不應該用西方醫學的標準來衡量。這種觀點強調傳統知識的自主性,認為西方科學的邏輯並不適用於中醫。
- 中醫可以科學化——這一觀點主張透過現代醫學的方法來驗證中醫,使其成為「科學的中醫」,並與現代醫學體系接軌。
- 中醫無法科學化——這類學者認為,中醫的基本理論與科學不相容,因此應該全面廢除,僅保留其中可能有療效的經驗性療法。
其中,中醫史學先驅范行準提出了一個極端的看法:「若真能科學化,則中醫二字已不能存在,所謂『中醫科學化』,乃以科學消滅中醫之代名詞也。」這種論點認為,如果中醫完全按照西方科學的標準進行改造,它將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中醫,而是另一種醫療體系,這無異於中醫的滅亡。
透過這場演講,我們得以理解,中醫的存續並非簡單的文化延續,而是一場深遠的歷史變革。從十九世紀的批判、二十世紀的存廢爭論,到當代科學對中醫的重新評估,中醫並未被科學淘汰,反而在與現代醫學的互動過程中產生了轉型,形成了一種既不同於傳統中醫、也不同於西方醫學的獨特體系。
這種現象被稱為「非驢非馬醫」,意指中醫既不是純粹的傳統醫學,也不是標準的西方醫學,而是一種歷史性的混合體。這種醫學模式在歷史中不斷適應與重組,既與現代醫學互動,也保持自身特色。當代的「現代中醫」已經與古代中醫有本質上的不同,它既承襲了部分傳統醫學的理念,又透過科學方法進行驗證與改良,成為中國醫療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中醫的發展並非直線進步,而是一場複雜的文化與科學交融的過程。它的存續,不僅是一種醫療知識的延續,更是一種文化與歷史的活躍傳統。今天,無論我們如何評價中醫,它已經成為全球醫學體系的一部分,並將持續影響未來的醫學發展與健康觀念。


三、活動之質量化指標:
參加人數 70人,參與滿意度96 %。
四、具體檢討與建議:
- 非常滿意的課程
- 很棒的歷史分享
- 對醫學發展的脈絡有了不同的看法
- 從歷史的角度,更可以讓我們去思考醫學發展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