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連結|3-5-2_1130306_為什麼長期照顧要談自立支援(SDGs 3、11、16)

「自立支援」旨在讓長者擁有更自主、更有尊嚴的生活,透過提升長者的自主生活能力,他們能夠繼續過去的生活方式,同時減輕照顧者的負擔。

一、緣起

自2018年起,我國老年人口占比超過14%,面對青壯年人口下降和老年人口增加的雙重挑戰,國家需調整社會福利服務與家庭照顧模式,以達到「維持生活獨立、延緩失能、減少照顧支出」為目標。

「自立支援」旨在讓長者過上更自主且有尊嚴的生活,鼓勵他們自理日常需求,避免依賴尿布或長期臥床。這種模式不僅幫助長者保持過去的生活方式,還減輕了照顧者的負擔,提升了長者的生活品質和尊嚴。

二、活動特色及執行情形

自立支援的理念是幫助個案盡可能維持其原有的生活,減少對外界的依賴,讓人生到最後一刻都有選擇權。這不僅有助於提升他們的尊嚴感和自信心,也能減輕照護者的負擔。在日常生活中,自立支援強調透過適當的環境改造、輔具使用以及生活技能訓練,幫助長者和失智症患者獨立完成日常活動。在失智症照護中,自立支援則更注重記憶和認知功能的維護,透過專業的認知訓練和適應性活動,幫助患者延緩病情進展,保持較高的生活品質。

對於自立支援此議題,亦有東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歐美國家注重未自己的負責,因此自立生活本就存於日常生活中;然而,在亞洲為家人盡力的生命價值觀,但又因世代觀念的不同,服侍模式的孝道逐漸式微,人力的不足也以外籍看護為取代。

過往時代的者的生命歷程多為在求學後即工作,後即退休,因而需要自行面對無用感、孤寂感、強迫被退出主宰社會的中堅者;而在新的世代下的長者,在離開工作場域後,是人生新階段的開始,可以參與新的社會團體、活動,亦可以自行決策生活型態和醫療決策等。

打造一個高齡者健全的生活環境-共生社區,包含可以提供生活所需、維持居民健康、生活技能、財富,進而減少整體因高齡化導致的社福支出,啟動經濟成長的動力。

來自日本的啟示-「照顧是要讓長者的能力恢復」,自立支援讓長者可以過自己想過的生活,讓服務者與照顧者可以同時成長,同時也支援長者和家屬。因此,在2015年,同仁仁愛之家燒掉了60年來的約束帶。照顧的思維從原本的透過約束避免長者受傷或跌倒,而是透過增強長者自己的能力、照顧方法而避免受傷或跌倒,延長每個人可以自主的生活的時間。

動機的自立支援,其演進為「本來的生活」、「想過什麼生活」、「現在能過生活」,從長者的社會觀、生命史觀了解長者原本的習慣和觀念,以及現在可以接受的狀態或者未來的期待。

從失能歷程擬定照顧計畫,第一步-提升基本照顧,回復基本生理功能,去除因為基本照顧不足所產生的廢用症候群。第二步-從不可以到怎樣才可以,找到本來的習慣的才能繼續原本的照顧計畫。第三步-從最關鍵生活功能開始。第四步-持續做覺得有價值的事。

Line Album 202436 自立支援講座 240827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