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重點及目的:臺灣食品工業自1940年光復以來已經發展數十年,熟知的臺灣糖業公司也在此時所設立,統一超商、麥當勞、好市多甚至食品衛生管理法等,均是此時食品業快速發展下的產物。

不過,如此盛況卻也造就出許多食安問題,1970年代發生的米糠油及假酒事件,1980年代的鎘米、餿水油、綠牡蠣事件,2000年代發生的袋鼠牛肉、生菌數超標、病死豬及毒鴨蛋等等,直至近期的蘇丹紅及邦克列酸,食安相關案件屢見不顯,不但造成許多人對於食品加工的誤解,更會對人體造成最為直接的傷害。
食品安全是我們健康的基石,並呼籲政府、業者、學術界和消費者共同合作(情理法、法理情),以確保食品安全。
活動特色及執行情形:
講師具食品產業輔導的實務經驗,及食品科技學術研究與教學資歷,可提供完整的業界資訊使學生更瞭解就業市場脈絡。
本此講座開始及討論到,餐飲業與食品業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他們之間上、下游的關係對於食安管理至關重要。近年來台灣發生的多起食安事件(邦克列酸),如污染和違法添加等,揭示了我們在食品安全管理上仍有所欠缺,食品業作為上游,負責食品的生產和加工;而餐飲業作為下游,則直接面向消費者,兩者應緊密合作和嚴格監控是確保食品安全的基礎。

此外,根據塑化劑和蘇丹紅等議題,強調了製造過程追蹤追溯的重要性。並提到蘇丹紅並沒有傳言中那麼毒,其毒性與咖啡和紅茶相當,但因法規未核可添加,其加入就是違法,因此加強食品業者法規觀念,及民眾對於食安闢謠方面的資訊,降低不必要的食安恐慌,抑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
本次講座重點我們應該主動了解食品資訊,選擇品質可靠的食品,並支持政府和業者的監管措施,以共同守護食品安全。這次演講能深刻體會到食品安全不僅是個體健康的問題,更是一個關乎全民福祉的重要課題,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參與其中,共同努力維護食品安全,為社會的健康發展出一份力量。

活動之質量化指標:參加人數健產系碩士生 8 人,參與滿意度 100 %

具體檢討與建議:本次講座學員回饋到非常有共鳴,對食品安全的關注更加深刻,我們應該主動了解食品資訊,選擇品質可靠的食品,並支持政府和業者的監管措施,以共同守護食品安全。這次演講能深刻體會到食品安全不僅是個體健康的問題,更是一個關乎全民福祉的重要課題,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參與其中,共同努力維護食品安全,為社會的健康發展出一份力量。
